查看原文
其他

政委的作用

李子旸 李子旸 2024-01-04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

最近,我发现一个了解过去时代的好办法,那就是看老小说。这些老小说,艺术水平不见得很高,但创作年代离真实历史很近,所以会保留很多真实细节。老小说这方面的效果,是新小说很难达到的。时过境迁,很多细节,就被人遗忘了。


刚看完的一本老小说是《保卫延安》,作者杜鹏程。小说讲述了1947年解放战争初期的延安保卫战。首次初版于1954年,时间很近,而且作者亲身参加过其中几场战役,纪实性很强,简直可以算是纪实文学。


从文学的角度来说,《保卫延安》不算顶级,塑造人物有“高大全”的倾向。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。虽然如此,小说仍然描写出很多现在已被遗忘的历史真实。


比如解放军中政委的作用。



政委,是政治委员的简称。这是苏军和我军特有的一项制度。在团及团以上部队中设立政委,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。营一级设立教导员,连一级是指导员。从上到下,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有专门的系统。政委制度,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项创新。


在某些宣传中,政委的形象很不好,被描述为给士兵洗脑的工具,以及监视、控制部队的“监军”,甚至都不应算作正经军人。不过,到底政委是怎么给士兵洗脑、怎么“监军”的,也没人说得清楚。


相应的,不丑化政委形象的人,也没说清楚政委在部队中到底在做什么,发挥什么作用,只是笼统地称为“思想政治工作”。以至于有人认为,中苏军队中的政委,相当于西方国家军队中的随军牧师。


这种认识当然是错误的。实际上,政委制度是红军、八路军、解放军战斗力超强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可是,这方面的专业研究似乎不多。我在图书检索系统中找来找去,也没发现深入研究政委制度的专门著作。


《保卫延安》这部老小说,却在这方面提供了丰富、鲜活的资料。



《保卫延安》中有个人物——团政委李诚。我相信这个人物在作者头脑中一定有真实原型。通过塑造这个人物,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解放军中政委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。


当时,部队在艰苦地打仗,四处运动作战。政委李诚要求团政治处的干部都到各个连队上去,和战士们一边行军,一边谈话聊天,了解战士们真实想法。


到了宿营地以后,李诚就把这些政治干部召集起来开会,大家讲讲各自了解到的战士思想情况。一名干部反映:战士们长途行军,非常疲劳,情绪不高。有一些连排干部也愁眉苦脸。


按说,这是搜集到了第一手第一线的真实情况。能了解到这些,已经是深入部队基层了。但李诚对这个情况反映很不满,追问道:情绪不高,是什么原因?回答是:不知道。李诚再追问:你帮他们想了什么解决办法吗?回答还是没有。


针对这种情况,李诚对干部们说,仅仅了解到这些表面现象,是完全不够的,必须深入了解,掌握战士们到底在想什么,为什么,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。比如,仅仅看到一位战士情绪低落,是不够的,继续了解,才能知道,原来这名战士刚接到家里来信,老母亲去世了。那么,对这名战士的思想工作,就不能泛泛而谈,而要根据他遭遇到的家庭变故,做具体细致的思想工作。这才算工作到位。


当时部队中有逃兵(开小差)现象。尤其是那些国民党军队中被俘虏而转化来的新战士,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,在艰苦的条件下,就有可能当逃兵。一名干部向李诚抱怨有国民党兵刚来不久就开小差时,李诚答道:


他一没有得到共产党员的爱护,二没有了解革命队伍跟反革命队伍的不同,他不开小差才有鬼!


李诚说:我们的战士,不是普通的士兵,都是革命家、军事家。不仅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胜利,而且要让他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取得胜利。这样,他们才有不能摧毁的必胜信心。



有一位战士的父亲来信,抱怨这名战士很久不给家里写信,还说要因此写信给政委提意见。李诚为此深感内疚,对其他干部说:做事不近情理的人,就不是很好的革命战士。不及时给家里写信,这些私人的小事情关联到党的威望和事业。


李诚反复强调: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,应当了解每个战士,就像了解自己的五个手指头一样。把一个人转化为坚强的战士,不是一次诉苦会、谈几次话,就能做到的。要经过我们一点一滴做很多艰苦的工作,才能达到。


而且,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,要靠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具体情况去自己摸索,不可能依赖上级提供现成的工作方法。


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,对战士们思想、内心世界的把握和帮助,程度如此之深。是我以前没想到的。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能做到如此细致的程度,那么就会如书中的李诚所说:


团党委是一个人的头脑。我们这些人就是布满全身的神经。这个团,依靠这一套完备而精密的组织,依靠这些奋不顾身工作的人,才成了永远活力充沛的战无不胜的整体。


从这个角度来看,政委制度确实是军事史上的一项重大且成功的创新。这种制度,通过专门的从上到下的思想政治人员体系,对部队官兵的思想动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,对官兵的战斗意志有强有力的培养和锻造。


其他军队,可能有严格的军纪,有完整的层级管理,但恰恰对官兵的“活思想”缺乏了解和把握。官兵的思想在战争中的作用,当然极其重要。政委制度在军事史上第一次建立起深入、完善管理官兵思想的体系。这种部队的凝聚力、战斗力因此比其他军队有了维度上的领先。


从苏联红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,战斗力远超他们那些武器装备强得多的敌人。政委制度,或者说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,发挥了非常大的、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

政委制度在部队中的成功,对社会中其他组织,有很大的启发作用。


以企业为例。现在,因为大家都信奉个人主义,对上下级、同事工作以外的思想,尽量不闻不问。据说这才是尊重。因此,企业虽有业务方面的管理体系,有的还很完善很先进,甚至动用各种信息化工具,但对干部、员工思想的把握,基本是空白。


换句话说,企业没有政委及其制度。


没有政委的企业,就相当于国民党军队。在解放战争中,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大大优于共产党。尤其是在延安保卫战中,胡宗南的部队和西北野战军相比,兵力是十倍的优势,装备更是遥遥领先。但国民党部队,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,靠军饷和军纪维持。而共产党军队,因为有政委制度,虽然装备落后、敌众我寡,但却是坚强无比、团结一致的战斗团队。


国共军队的战斗力,因此有明显的、代际的巨大差异。


有人可能会说,现在企业人员流动太大,今天走明天来的。没有办法像部队那样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。


这个理由确实成立。人员流动太大的组织,这方面的困难很大。


可是,问题在于,现在即使是人员流动很小的单位,比如政府机关、国有企业、大专院校,思想政治工作也非常薄弱,很多地方接近空白。在这方面,个人主义、所谓“互相尊重”“不干涉私人领域”的片面观念,是更主要的原因。


受这些观念影响,人们彼此之间在思想上建起了高墙,即使在终身工作的组织内部,也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。一方面,因为不了解人员的“活思想”,管理的难度会加大。很多事务,只能停留在“公事公办”“按程序办”的僵硬状态。这肯定会破坏组织的协作力和凝聚力。


另一方面,很少人提及的真实是:作为个体,人远远不是那么坚强。必须独自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,对很多人来说,是很难承受的重负和压力。现代人很多的心理问题,都来源于此。


但个人主义、公私分明的原则,既限制了组织、团队关心爱护个人,也阻止了个人向组织、向他人分享自己的难题和压力。很大程度上,可以说这是一个“双输”的局面。



在条件艰苦、装备落后、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为了生存为了胜利,革命军队摸索出思想政治工作,也就是政委制度这个法宝。依靠这个法宝,打造出新型的、战斗力超强的革命军队、人民军队,战胜了强大得多的敌人。


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,现在却遗忘、忽略了这个法宝。他们乐于采用各种新技术、高科技的管理手段,但同时却刻意地避免从思想上把组织打造为坚强的团队。在这种组织中,管理者不知道员工在想什么,在急什么,最关心什么,最想做什么,更不知道如何为员工分忧解难。管理者只知道推出各种KPI,或者单纯使用经济手段激励员工。


他们认为,只要钱到位了,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

从本质上来说,在管理水平上,这种企业和匪帮、流寇没有什么区别。完全无法和拥有政委制度的革命军队、人民军队相比。遇到革命军队、人民军队,匪帮、流寇必然一触即溃、一败涂地。


对政委制度,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。这其中包含着对人性、对组织、对社会发展很重要的规律。


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。
本文系原创作品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
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,谢谢。

碳是个好东西
理解古人
远离生产——科技发展的宿命
人工智能、失业及其他
当代的“守株待兔”——警惕对技术的迷信
为什么说人工智能很危险
吸取历史教训,其实很难
中国成功扶贫的秘诀
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(全文)
美国是军事强国吗?(全文)
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李子旸”
看更多精彩文章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